2024年,长宁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789亿元,是2020年的1.8倍,净增1228亿元,“十四五”前四年平均增长7.8%,位居全市第一;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8.8%。9月23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长宁区“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
长宁区委书记张伟介绍,“十四五”以来,长宁牢牢把握“大虹桥”“数字化”战略机遇,坚持不懈抓发展、谋改革、惠民生、优治理,推动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新提升、人民城市建设展现新气象。
发展动能更强劲
经济总量跨步跃升,“十四五”前四年,长宁实现了“十、百、千、万”的亿量级突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量超50亿元,年均增量超10亿元;诞生金虹桥国际中心这幢税收“百亿楼”,创下全市商务楼宇的“亩产奇迹”,74幢重点商务楼宇税收贡献净增近200亿元;经形成软件信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租赁商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位居全市第一;全区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达1.62万亿元,年均增长17.7%天创网,占全市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同时,长宁区立足数字经济、航空服务等发展基础,抢先布局产业互联网、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努力画出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此外,积极抢抓“大虹桥”战略机遇,东虹桥片区税收年均增长13.6%,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比重超40%。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各类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53家。
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长宁打出“八张特色牌”,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发出全国首张外商独资购物中心综合许可证;建成全国首个健身、教培行业“公证提存”预付资金监管平台。
长宁区大力推动“科创回归都市”,高标准建设“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目前已集聚近900家创新型企业。与中科院微系统所、硅酸盐所合作成立数字硅巷(上海)孵化器,加大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等全链条科技服务布局,更好服务科技成果率先转化,“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的美好愿景逐渐转化为生动实践。建强“宁创”科技金融服务站,设立区属国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并开启实质性运营,参投上海科创三期基金,完善全周期、多元化、接力式的科技金融服务。焕新升级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累计服务海内外人才14万余人次,成为促进各类人才灵感自在流淌、创新自然发生的港湾。
品质生活更宜居
城市更新方面,长宁区累计推动169个更新项目。愚园路、武夷路、上生新所番禺路等入选国家级、市级旅游休闲街区,虹桥开发区入选全市首批商务单元整体更新试点地区。同时,全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新开工精品小区建设472万平方米,完成新式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13.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完工超1100台,累计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超1万套。
生态环境方面,苏州河滨水岸线品质全面提升,百年华政校园与百年中山公园融合开放,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改造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全国推广目录,“苏河超级管”获世界景观专业大奖。全区建成27座生境花园,乐颐生境花园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优秀案例,外环林带生态绿道成为市民骑行休闲的热门路线。
长宁区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实现“老有颐养、学有优教、医有善治、劳有保障”。全区养老床位达到7411张,万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位居中心城区首位,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街镇全覆盖;“活力教育”内涵不断拓展,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落成启用;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区,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异地迁建等项目,构建“全+专”模式区域特色医联体;推进“人社服务进楼宇”专项行动,建成22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提升“楼门口”服务效能。
在城区治理中,长宁深化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打造“1+10”人民建议征集矩阵和“宁来说”议事坊平台,推动实现“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通过“多格合一”网格治理,有效解决地铁无障碍设施改造、油烟扰民等民生痛点。城市管理方面,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累计竣工145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市政道路架空线全面入地。完成15.37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达到建成区总面积的41%。推广智能回收箱、装修(大件)垃圾清运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展望“十五五”,长宁区将继续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改革开放、城区治理现代化等关键领域,坚定向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阔步迈进天创网,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维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